(记者 杨亚楠)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水平发展的支点。位于河南省北中部的新乡市新乡县是传统的工业大县,也是新兴的工业强县。
2022年12月底,新乡县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三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近年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不断实现飞跃,新乡县以高水平发展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在新时代的中原大地上谱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走进河南威猛振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一台名叫“小萌”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名字虽然叫‘小萌’,但是解决的都是大问题。”威猛股份公司总经理王思民表示,这款可移动机器人融合了智能焊接、柔性加工制造、数字化工装等多种功能,解决了振动筛制作的完整过程中非标大件焊接的难题,极大地提升了非标大件焊接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也明显地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灵活性。
据悉,威猛股份以筛分为主,是振动筛分领域唯一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目前企业具有年产5000台/套振动筛的生产能力,振动筛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在国内振动筛分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近几年公司产品还大量出口到其他几个国家,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全球最大的绿色钢铁物料分选系统和火电清洁发电输煤系统筛分设备供应商之一。”王思民说。
2023年,新乡县振动产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占全国振动产业总产值30%。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50余年发展,新乡县已成为全国振动产业的重要生产和研发基地,并在2023年获得“振动之都”称号。截至目前,新乡县共拥有振动设备生产企业334家、配套生产企业110家,产品覆盖45个系列、1000多种规格,远销至全球80多个国家及地区。
汽水里的二氧化碳和尿素化肥居然出自一个工厂?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讲解员王曦给出了解释,“心连心是河南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为减少碳排放,公司通过技术攻关,自主研发出一套双塔精馏生产的基本工艺,将废弃的二氧化碳重新回收利用。利用低温技术,在零下90摄氏度的环境下将二氧化碳液化,从其他气体中成功提取分离出来,再进一步提纯,开发出食品级二氧化碳,畅销多家饮料食品企业。”
据悉,这种技术不需要催化剂和化学反应,实际上也是降低功耗,提高了装备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其中,纯度更高的电子级二氧化碳、高纯一氧化碳等系列特种气体产品,还供应给半导体制造、光伏太阳能等行业,真正的完成了“变废为宝”。如今,除了以年产700万吨产量稳居化肥行业龙头,还同时生产21种精细化工产品,化工产品涉及农业、食品、芯片等行业领域。
心连心的产业蝶变,源于新乡县这几年不断引导支持化工产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进行迭代升级。近年来,新乡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理念,不光传统产业容颜焕新,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也是由小到大蓬勃发展。
在村里逛美术馆、在路边看风景画……走进大召营村,家家户户外墙的风景画格外吸睛。据悉,大召营村目前已吸引16位知名画家入住,节假日期间更是成为乡村游的打卡地,文旅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
“目前,大召营村正在以乡村旅游、书画文创为主题,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并与郑州大学等专业团队合作,编制多规合一的康养旅游专项规划。”大召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姜磊表示,除了村内研学基地、画家部落、十八坊之外,占地90亩的“大召营书画文创产业园”正在招商引资中。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向世界讲述中原乡村故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新乡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11亿元增加到26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万多元增长到33000元以上。与此同时,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卫生城,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抓住历史机遇,激发高水平发展强劲动力,在中部崛起中闯新路走在前。以新乡县为代表,河南省践行“三起来”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未来,河南省各县市将以高水平发展为核心,不断激发内在强劲动力,助力中原发展更加出彩。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全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新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顶配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趋势。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怎么样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